top of page

對於空間的三種態度:關於劉淑美的創作脈絡

文|吳軍


  回顧劉淑美整段的創作脈絡,會發現她對於空間的感知能力極佳,雖然她自己並不刻意去強化這部分,卻深深的蘊含在作品之中。這邊想要分做三個部分來討論。

  第一部分,劉淑美從早期以水泥作為創作媒材的作品〈框裡〉(圖1)開始,利用觀者對於畫框與平面性之間連結,在嵌壁的內凹空間中所營造出來的視覺假象,加上布幔營造出來的微型劇場空間,也增強人們的窺視慾望。像是馬歇爾・杜象(Marcel Duchamp)的作品〈給予〉(圖2)亦是此概念,只給予觀者一個類似於貓眼的兩個小孔,背景為瑞士貝爾維的黑白瀑布照,前方則放著女性模型,觀者無法看清女性面部,只能窺視到她赤裸的身體。以空間所強化其想要傳達的概念是許多藝術家使用的手法,巧妙使空間產生神秘主義、超現實主義之感。然而在而在對於空間本質的討論上是否有更深的討論?


圖1:劉淑美,框裡,1992
圖1:劉淑美,框裡,1992

圖2:馬歇爾・杜象(Marcel Duchamp),給予 Etant Donnés,1946-1966
圖2:馬歇爾・杜象(Marcel Duchamp),給予 Etant Donnés,1946-1966

  在抽象表現主義試圖打破三維空間,回歸繪畫的平面性。路西歐.封塔納(Lucio Fontana),更為激進的將割破畫布,徹底穿透真正的畫布空間(圖3),能將其視為對於平面性的反動,也跳脫古典繪畫所極力追求的視覺空間假象。當然雕塑作品不用遭遇到繪畫具有的平面性問題,反而與繪畫的脈絡相反,它是個三維的物件,該有怎樣的變化?


圖3:路西歐.封塔納(Lucio Fontana),空間概念,等待 Concetto spaziale, Attese,1964
圖3:路西歐.封塔納(Lucio Fontana),空間概念,等待 Concetto spaziale, Attese,1964

  劉淑美的兩個系列都做了將立體回歸平面的嘗試,〈風景〉(圖4)是將雕塑放置於畫框之中,藉由觀者自身對於畫框與平面繪畫的聯想,讓觀者誤以為是平面作品。而一系列作品則將物件扁平化,讓盒子、桌子、樓梯在正面成為偽裝的繪畫,像是〈疏離〉(圖5)。這種二維與三維空間的轉換手法在雕塑中不算新鮮,像是希臘羅馬的浮雕作品、美國藝術家羅伯特.印第安那(Robert Indiana)將平面文字Love變成立體作品(圖6)、韓國藝術家朴勝模(Seung Mo Park)利用鋁線與不鏽鋼絲編織成類似於素描的圖像(圖7),都是使用兩種空間創作的高手。如果在此空間之外還剩下什麼?


圖4:劉淑美,風景,1993
圖4:劉淑美,風景,1993

圖5:劉淑美,疏離,1994
圖5:劉淑美,疏離,1994

圖6:羅伯特.印第安那(Robert Indiana),Love,2006
圖6:羅伯特.印第安那(Robert Indiana),Love,2006

圖7:朴勝模(Seung Mo Park),幻 系列,2017
圖7:朴勝模(Seung Mo Park),幻 系列,2017

  第二部分,我想利用透納獎得主瑞秋.懷特瑞(Rachel Whiteread)的作品來引伸,她在1993年的作品〈房子〉(圖8)將一座位於倫敦東區要拆除的三層樓老房子灌漿,保留其內部空間。或者巨型石膏作品〈無題(階梯)〉(圖9)是對一座猶太教堂階梯的負空間的翻模。她顛覆我們對於雕塑的思維,捕捉了我們曾經無法感知的空間,形成一個強而有力的實體。


圖8:瑞秋.懷特瑞(Rachel Whiteread),房子 House,1993
圖8:瑞秋.懷特瑞(Rachel Whiteread),房子 House,1993

圖9:瑞秋.懷特瑞(Rachel Whiteread),無題(階梯),2001
圖9:瑞秋.懷特瑞(Rachel Whiteread),無題(階梯),2001

  劉淑美在〈絮語〉系列(圖10)中也利用類似的方式創造出「空間中的空間」是一種正與負空間的翻模,成為一個下凹的空間,雖然並非全然的負空間概念,卻是為近期作品開拓更加特殊的思考方式。延伸至2009年後對於身體利用石膏繃帶的翻模系列,她融合了正負空間兩者的狀態,形成介於空間中的夾層,空間的狀態取決於觀者觀看的角度,成為對於空間全新的詮釋方式,作品〈之間的〉(圖11)。


圖10:劉淑美,絮語之三,1998
圖10:劉淑美,絮語之三,1998

圖11:劉淑美,之間的 In Between,2010-2012
圖11:劉淑美,之間的 In Between,2010-2012

  第三部分,繼平面二維空間轉變成三維空間後,我們對於空間本質真的就非常難有更深層的想像。但劉淑美的作品更推進我們對於畫布空間試圖觸及到四維的高度,以科學角度來說,四維是在三維空間中加入時間這個維度。像是作品〈〉(圖12)利用針線作為媒材,觀者能大致知曉筆畫的先後次序,與整體行徑的軌跡。類似刺繡的質感除了跳脫繪畫的平面外,規避掉傳統繪畫中觀者無法區分筆觸先後的盲區,產生了時間的維度。在劉淑美的創作歷程中,能看到她以一種精確語彙完整貫穿整個對於空間的思考脈絡,這應該是我目前看過對於空間本質最完整的創作脈絡。


圖12:劉淑美,林 Silver,2014
圖12:劉淑美,林 Silver,2014

bottom of page